联合主办:凤凰生活网      中国民族画院     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
联合主办:凤凰生活网      中国民族画院     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
华夏凤凰艺术网首页>鉴赏>非遗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来源:泉州晚报2019-04-14 19:08:52华夏凤凰艺术网
作者:谢伟端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  游鱼灯里的鱼儿仿佛会游动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  火鼎婆等民俗元素融入花灯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  彩扎灯上的人物惟妙惟肖,细到一根发钗,都是工艺师纯手工制作。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  花灯上画着拍胸舞的画面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火鼎公也进行了创意处理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花灯蕴涵吉祥寓意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花灯工艺师分工负责自己拿手的环节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传统花灯骨架制作不易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小朋友学习制作花灯 陈英杰 摄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艺人手绘花灯图案 陈小阳/图 

泉州花灯:穿越时空的流光溢彩

刻纸针刺花灯,刺出一个个小孔,光线从里射出。陈小阳/图 

  泉州花灯源远流长,花灯制作工艺精湛。花灯工艺由家族世代传承,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拿手绝活,各领风骚,且互相渗透。创意元素不断融入花灯制作中,让花灯更具看点。

  泉州花灯始于唐盛于宋 “无骨灯”“料丝灯”最有特色

  泉州的“灯节”始于唐朝。唐代士族南下,将闹花灯习俗带到这里。

  泉州的“灯节”在宋朝发展到顶峰,花灯之盛,冠绝天下,形成“上品花灯”,有“春光结胜百花芳,元夕分华盛泉唐”之说。特别是南宋,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,管理3000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。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,上元的活动热闹。宋·《五杂俎》誉称:“天下上元,灯灼之盛,无逾闽中。”甚至连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太守、南安知县雇工精制。

  泉州花灯内容,以山水风景、历史人物、飞禽走兽、亭台楼阁为主。类别主要有走马灯、莲花灯、宝莲灯等。最具泉州特色的是“无骨灯”和“料丝灯”。其中“无骨灯”为泉州独创,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,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。而“料丝灯”则八面通透,采取镂空的做法,点起灯后整灯通透。

  2006年5月20日,泉州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7年6月5日,泉州市的李珠琴、蔡炳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。

  传统技艺灯中流转 各领风骚人才辈出

  泉州花灯技艺蕴藏在民间, 大多依靠家族传承,花灯制作界人才辈出,传统技艺的华彩在一盏盏花灯中流转着。

  黄丽凤,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李尧宝刻纸”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她的外公是赫赫有名的花灯大师李尧宝,她的母亲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珠琴。这是一个花灯世家,1954年,61岁的李尧宝发起创办泉州市工艺美术工厂,使刻纸料丝花灯开始从家庭作坊走向批量生产,并且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每一个人,李珠琴在工厂内学习花灯手艺。之后,李珠琴的两个女儿又成了这门祖传手艺的接班人。

  已故花灯大师蔡炳汉和李珠琴一样,同是泉州花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如今,他的女儿传承了他的花灯技艺。

  现年68岁的曹淑贞,是泉州花灯省级非遗传承人。近日,记者走进曹淑贞位于泉州古城水门巷的工作室,地上、桌上、墙上都放置着花灯,包括曹淑贞在内的10名师傅正在紧张制作花灯,狭小的过道甚至难以通行。工坊里的工作者都是她的亲人,有她的小叔子、侄女、堂亲等等。他们每个人虽然都能单独把一个花灯做下来,但各道程序的熟练程度不一样,因此分工实行流水线操作。有人负责焊接花灯骨架,有人负责糊纸,有人负责绘画。曹淑贞则四处走动,负责现场总指导。说起家族的花灯制作,她笑言是“半路出家”,“以前我们家是做彩扎人物的,1978年,泉州举办花灯展,我们试着做花灯, 起初的想法只是多赚点钱糊口。”想不到,从那时起到现在,一做就是几十年。

  林伟忠是泉州花灯市级非遗传承人。记者走进花巷,又转了两个弯才来到他的家。他在家中辟出一个院落,作为制作花灯的工坊,并将工坊取名为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。工坊内,林伟忠正在用电焊机焊接花灯骨架,其父亲林守明正在检查灯的亮度。1963年,16岁的林守明踏入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大门,自此与工艺美术结缘相伴。1992年起,他一边与其他几个老同事做刺绣、跑市场,一边带领小儿子林伟忠走上泉州花灯的传承之路。那时候,林伟忠18岁,在父亲的带领下他开始学做泉州花灯。自此,父子俩情牵花灯数十载。

  陈晓萍是泉州花灯市级非遗传承人,从泉州西街拐进裴巷,再转两个弯,才能找到他家。陈晓萍自7岁起开始学做彩扎,至今已50多年。如今,他女儿陈熙雅已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,成为陈家花灯第四代传承人,也是市级非遗传承人。

  花灯上的家族印记 随着产品走向四方

  正因为泉州花灯技艺的传承主要靠家族。因此,各家生产的花灯都刻下了家族印记。各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特色,花灯工艺师人才辈出,各类花灯“争奇斗艳”。

  已故花灯大师蔡炳汉最让人称道的是挖掘在泉州失传多年的“无骨灯”,使这民间瑰宝重放光彩。“无骨灯”为泉州独创,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,与一般灯用竹子骨架做法不同。

  李珠琴和黄丽凤母女做的料丝灯堪称精品。据介绍,料丝灯是用糯米制成透明状料丝,用纸板镂刻出巧细的图案,加以彩绘,再把晶莹的料丝(后用玻璃丝)粘贴在图案背部,按设计要求,把各种形体的图案灯片拼装成整体造型后,挂上灯穗。用玻璃丝制作出来的料丝灯,在灯光折射下,晶莹剔透,美不可言。

  曹淑贞制作的花灯特色十分明显。她家是从做彩扎人物转型做花灯的,做彩扎人物的优势被保留下来。因此,她制作的花灯上面常配有用丝绸做的人物和用通草做的动物,栩栩如生。做彩扎灯要先扎骨,而花灯里的彩扎人物惟妙惟肖,细到一根发钗,都需要工艺师纯手工制作。“彩扎人物或动物的头部制作,需先雕塑样品,后做石膏模型,再用黏土彩制,加彩描五官。头发则是抽出裤子的竖排经线一根根梳理。身体部分用铁丝和棉花制胚……”

  林伟忠家制作的花灯将刻纸和针刺相结合。林伟忠说,许多人刻纸都是直接将纸镂空后贴在灯上。他家的刻纸,若要体现一个图案,就先在纸上镂空,形成一个镂空轮廓,然后再在外面贴所需颜色的纸。针刺则是在灯上扎出一个个小孔,光线从里面射出,使整个花灯更加光明剔透。

  泉州花灯制作大多是家庭作坊,随着国内外客户的慕名而来,有的家族开始实施工厂规模化制作。“今年元宵节,各地纷纷订制花灯。公司接下了广东、福州、泉州等地的花灯订单,每个地方派驻几十甚至上百个花灯艺人赶工制作。”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祖祥说,“花灯制作原料有的在当地采购,有的从泉州带过去。”吴祖祥是莆田人,现年64岁,18岁时跟着哥哥来到泉州,学习花灯手艺,如今,他已是泉州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最初,吴祖祥也是采用家庭作坊制作花灯,2003年,他独力创办公司,聘请技术工人,开始工厂化生产花灯。“公司现有员工100多人,工厂化生产才能接下大单。”

  泉州元素融入花灯 创意更多看点更足

  泉州的风景、民俗等元素都融入花灯中,花灯主题更加丰富,萌版花灯吸人眼球,创意元素将在元宵节期间更好绽放。

  在曹淑贞工作室内,最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两个塔状的花灯,“它们取材于泉州的东西塔。”曹淑贞说,塔被设计成五层,每层都用丝绸装饰一些画面,画面包括泉州的新老景点以及南少林武僧、惠安女、火鼎公火鼎婆等民俗人物造型。今年是猪年,曹淑贞家特地制作了一只猪背着金元宝在敲鼓的花灯。

  一些以泉州元素的花灯在林伟忠父子花灯工坊里多了起来。记者看到,泉州的景物被制成各种零件,可根据需要粘贴到花灯上。“两岸一家亲”的花灯,则主题鲜明,花灯上有龙头等部件,表达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。

  陈晓萍家的花灯同样创意十足。在这里,火鼎公、火鼎婆、惠安女、虫寻埔女等泉州元素都融入花灯内,这些泉州元素大多进行了创意化处理:虫寻埔女的脸上贴了两张红纸,一副羞答答的表情;惠安女的竹箩里装着仿真版的螃蟹;因为是猪年,火鼎公的造型显得很胖。一些萌版的花灯让人忍俊不禁:一盏雄性飞猪花灯,猪的头上顶着元宝,身上披着“财”字衣裳,眼睛是铜板,铜板中间有针孔,能透光,铜板还能转动,寓意“赚”,一看就是一只小财迷猪;一盏雌性飞猪灯,头上戴着花,眼睛装上睫毛,宛如一个爱美的小姑娘;两盏儿童喜欢的蜜蜂花灯,蜜蜂的头被改造成小猪的模样,非常可爱;寿星、财神由传统的座灯变成吊灯,造型也很“Q”,寿星像很多老人一样,牙齿少了一颗……

  泉州花灯的创新还在于可以制作庞然大物的花灯。吴祖祥说,他们出动了100多个工人,到广东海丰,福州台江区和仓山区布置大型灯盏,长达60多米的花灯让当地人惊叹不已,泉州花灯在异乡大放光彩。这几日,公司人员正陆续回到泉州布置花灯。(谢伟端/文)


THE END
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系转载文,仅供交流,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,特此声明。
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撤除或替换相关内容,但不作相关赔偿承诺。本文版权及内容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阅读下一篇

藁城宫面:穿针而过的非遗美食

11月23日,在石家庄市藁城区耿家庄村某宫面生产厂,工人在和面。

返回凤凰艺术网首页
NEW看展
FAMOUS专访